感受贤良港

2017-01-08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感受贤良港

  ——金文亨(文)

  4月10日至15日,应湄洲湾北岸管委会和贤良港天后祖祠之邀,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上百名专家学者齐聚贤良港,观赏妈祖诞辰祭典和妈祖回娘家民俗活动,考察天后祖祠、妈祖故居、莆禧古城、妈祖阁等古迹景观,并围绕“海峡两岸妈祖信仰文化”进行座谈。我有幸也应邀参加考察活动,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贤良港妈祖文化深厚而独特的内涵和港里人的妈祖文化情怀;感受到这里丰富的妈祖文化意蕴和文化图像信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港里,古称黄螺港、贤良港,其名几度更迭。1989年和1990年,我曾两次到港里,一次是考察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参观路线,一次是带着与会学者和台胞参观港里天后祖祠。虽然是“走马观花”式,但丰赡的妈祖文化积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写了一篇小文发表在湄洲报上。20多年后的今天,旧地重游,我惊讶地发现港里巨变了,天后祖祠被公布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港里又挖掘一批文物古迹,已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港里还成为妈祖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对台、对外民间往来和妈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贤良港天后祖祠已扬名海内外。耳闻目睹,感受良多。

  感受之一是,贤良港妈祖宫庙文化内容丰厚而浓郁。在港里,妈祖文化载体——妈祖宫庙,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洒落在港里山海之间、妈祖城内,而且自宋代以来,虽有兴衰,但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在妈祖庙建筑上,形成以天后祖祠、妈祖故居、灵慈东宫、灵慈西宫吴祖宫和正在兴建中的天后圣殿为核心的妈祖庙建筑群落。其中以天后祖祠为最,始建于宋代,上世纪80年代修缮重建。天后祖祠依山临海,坐北朝南,分为牌坊、照壁、三川门、拜亭、主殿、宗祠,为院落式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是完整的、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风格。以古朴清幽为特色,是清代莆田建筑艺术一大典型。上世纪末,先后被公布为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妈祖祭典和回娘家祭祀活动的圣地。

  妈祖故居仿宋式,本世纪初,在原址上重建。坐北朝南,背山面海,二进,依地形层层升高,土木结构。跨进大门,即一进三间厢,二进五间厢,还有围墙两廊,顺势布局,高低错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休,为传统的、典型的宋代莆田官宦宅第建筑风格。妈祖故居为当时妈祖一家居住的房舍。现故居内陈列着妈祖像及当年生活、生产用品。可称为一座妈祖民俗文化博物馆,是祥和、欢乐、美丽的宅第。

  目前,在天后祖祠和妈祖故居之间,正在动工兴建天后圣殿。它建成后,将极其雄伟、华丽,将是贤良港妈祖庙建筑群中又一标志性建筑。文化名村港里既有群山之秀,又有海湾雄风,自宋迄今,代代或建或葺,天后祖祠、妈祖故居、灵慈东宫、灵慈西宫等10多宫庙,遍布山海之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千年贤良港,是镶嵌在海西海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感受之二是,在港里,作为妈祖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及其陪神建像艺术,丰富且具有特色。各妈祖宫庙中既有妈祖像,还有众多的陪神像。从用材说,既有木雕、泥雕、钢雕,还有石雕。其姿态有坐式,有立式。它们“皆依经,具其仪相”,很传神。其造像艺术,结构与比例协调,身姿与静态、动态处理自如,隽美、典雅、庄重、内敛,将妈祖崇拜信仰和美观艺感巧妙地结合起来,蕴含着诸多信息,展示着博大精深的妈祖信仰义理。这其中,一些塑像可以说是造像艺术珍品。特别是天后祖祠木雕妈祖像,“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与其相比,为宋代木雕艺术珍品。而祖祠山上石雕妈祖像为近两年雕刻的,石雕立像总高15.13米,为青年妈祖,头顶发髻,面容端庄清秀,右手半举,指握明珠,左手平放,披肩衣纹线条生动,刻画细致入微。朴素生动传神,风华正茂,富有青春气息,双眼远视,正注视着大海,海事安宁。妈祖石雕像可代表当代石雕艺术水平。

  在港里村,还有宋码头、宋井、宋塔、清代“奉旨春秋谕祭”牌、清代《重建天后祠记》碑刻、明清古民居等古迹,以及资料丰富、可读可信、可传世的《敕封天后志》与美丽和神奇的妈祖传说故事等,这些都是港里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重要的可靠依据。

  感受之三,极具特色的妈祖民俗文化——妈祖回娘家和海祭妈祖民俗活动。4月14日,我们参加考察活动的学者从上午九时起,观看了海祭妈祖和“妈祖回娘家”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全过程。这一天,春光明媚,海不扬波。海峡两岸130多座妈祖庙和数以万计的信众怀着对妈祖的虔诚,赶到他们心中的圣地港里天后祖祠,祭祀祈福。天后祖祠董事会组织盛大的仪仗队到山亭接引。沿途清道鸣锣,妈祖神像、仪仗、旗、伞、钺、斧等,执事、俥鼓、腰鼓、管乐,边走边表演,威严、热闹,观者如潮。紧接着,在祖祠前广场,海峡两岸信众共同举行隆重热烈的妈祖海祭活动。祭典仪式隆重,氛围浓烈。妈祖和父母神像端坐祭台,神像前摆着蛋糕、全猪、全羊等供品和祭器。仪式开始,主祭、陪祭、与祭按照仪程,在锣、鼓声中迎神上香,献礼,读、焚祝文,虔诚祈福。中午,董事会盛情接待恭捧妈祖的信众,替妈祖施恩散福。这一海祭和妈祖走娘家朝拜活动,始于明代。为了表达对妈祖的虔诚,企求得到妈祖庇护和恩惠,为了与港里天后祖祠结缘,各地许多妈祖宫和信众,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捧着或抬着妈祖神像,从不同地方踏上赴港里天后祖祠进香之旅,且多是步行前往。可以说走娘家之路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之旅。基于信仰和行善积德的观念,天后祖祠所在地的港里族长出面组织当地信众,接待安排进香活动,分配到各户食宿。港里人的热情、互助、友爱精神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信众坚持不懈地参与。因此,这一民俗活动虽有中断,上世纪末,港里又传承了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恢复了海祭活动。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特别令人心动的是耳闻目睹港里人对妈祖真诚景仰、热爱,对与妈祖有关建筑和信俗精心保护和传承。并从在港里得到的图像和信息中感到港里人的大爱精神,宽容胸怀、远见和人文的眼光。

  港里人勤劳朴实,又很有远见,十分重视妈祖文化构建、弘扬,还与文化人结下不解之缘。早在1990年,我在具体组织、主持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就与当时的祖祠董事长林金应以及林自东等接触,他们强烈要求与会学者参访天后祖祠,并给予热情友好接待,还虚心听取学者建议。尔后,在林自弟董事长带领下,规划并加快保护、重建、扩建进程,形成规模。这次又邀请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到港里考察。事前,董事会聘请文化人编辑出版了《林默的贤良港》、《妈祖文丛》、《资料汇编》等几十万字的研究妈祖文化的书。港里人妈祖文化情怀深深感动了与会学者。

  考察之后,我浮想联翩。1995年,我曾在市政协全体会议上发言,在湄洲日报上发表文章,建议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建立“妈祖文化城”。这次又进一步想到:莆田应该整合妈祖文化资源,建立妈祖文化核心区。我想,湄洲妈祖祖庙、港里天后祖祠、平海天后宫、市区文峰宫在妈祖信仰形成、传播,在妈祖文化发展史上,都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莆田应以妈祖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构建以湄洲妈祖祖庙为龙头,包括港里天后祖祠、平海天后宫、市区文峰宫的妈祖文化核心区,各自独立,密切联系,和谐共处,共荣发展,成为全国、世界的妈祖文化核心区,即突出莆田妈祖故乡、妈祖文化发祥地、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的核心作用,为港城崛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