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故里思峥嵘

2017-01-08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妈祖故里思峥嵘

  ——写在杨培元携家人到贤良港朝拜之后

  妈祖小学黄志霖

  杨培元,台湾省道教协会副理事长,台中县道教协会会长,一位执着于两岸文化交流的爱国人士,一位不懈于海峡共荣事业的爱乡名人。多年来,他停地奔波于海峡东西两岸,关心妈祖诞生地——贤良港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妈祖故里——莆田的各项建设事业,致力于两岸妈祖信众的广泛交流和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他的事迹永远镌刻于“莆田友好人士名人录”(此碑立于莆田龙脊山公园内)之中,他的奉献永远铭记于妈祖诞生地人们的心中,他的思想永远铭记于莆田人民的心中。

  2010年6月3日上午,这位老人领着全家祖孙三代人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朝拜进香,并带领全家人参观了天后祖祠、妈祖故居、祖祠山“妈祖——林墨”雕像等景观,目触贤良港的一景一物,老人不禁感慨万千,言行间流露出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一、寻源路漫

  杨先生出生于台湾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小时候就阅读了诸多有关妈祖的书籍,他从《敕封天后志》中知道妈祖的诞生地在莆田贤良港。他从小就梦想到妈祖的出生地去看看,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87年,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千年祭活动,作为台湾道教协会的资深理事,他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湄洲岛参加完系列活动,他就开始打听妈祖的诞生地,当他获悉妈祖的诞生地就在湄洲岛对面的贤良港,于是,他就专程和大甲镇谰宫的几位董事迫不及待地来到贤良港参观。

  他回忆到:“当时来到这里,只有孤孤单单的一座天后祖祠,和湄洲妈祖祖庙相比,显得异常凄冷。负责接待的也只有董事长一人,他带我们到祖祠四周走走,受符井、航标塔、三炷香礁石、灵慈东西宫等历史古迹都在,与《敕封天后志》中的记载一样,只是根本没有规划和建设,显得异常冷清。”讲到这里,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几分愧疚和伤感。

  他接着说:“我当即就向董事长提出建议,在山亭路口建一座牌楼,让广大妈祖信众前往湄洲岛的时候,也知道这里是妈祖的诞生地。我还答应当时的董事长,请台湾的妈祖信众在祖祠前修建钟鼓楼和山门。当时,一起来的大甲镇谰宫几位董事也认捐了‘受符井’的凉亭。”

  我虽然在这里工作多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当年这些建筑的建造,有这么一段多彩的波折,与眼前这位老人有着不可分割的瓜葛。

  二、风雨兼程

  自他们从来到贤良港之后,妈祖的诞生地——贤良港找到的消息,在台湾广大妈祖信众中不迳而走,大家都想到这里来谒祖朝拜,祭拜贤良港的天上圣母和圣父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岸民间交流尚未形成气候,杨先生敢为天下先,几年内多次组织大批台湾妈祖信众到湄洲岛和贤良港朝拜,并关心和支持妈祖故里的各项建设事业。

  “当时要到大陆,旅途得费几番周折,程序也麻烦,要经过好多部门盖章、批准才行。况且每次都是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大队伍,困难更大。可是,怎么也阻止不了大家对妈祖故里的虔诚和挂念之心。特别是几位‘先锋’,不辞辛劳,批手续、忙联系、找宾馆、订酒店……大家忙的不亦乐乎,只为大陆一行。等到大家都顺利如愿了,大家更是开怀不已。”说着,杨先生洋溢着满脸的喜悦。

  我知道;正是这段时间的交往,1993年春,新港奉天宫董事会在天后祖祠旁捐建了“会客厅”,现在它依旧屹立于广场的北侧。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到如今,这里已经接待了无数的妈祖信众,又有多少信众在此共叙妈祖情缘,谁能数得清呢?其功德大矣!还有大甲镇澜宫恭请贤良港圣父母神像到台湾巡游……两岸的民间交流一步一步走向繁荣。

  三、同舟共济

  从2000年开始,两岸的交流趋向频繁,并逐渐开放,杨先生和大甲镇澜宫的几位资深董事更加频繁地到祖祠谒祖参观。当他们获悉妈祖的故居旧址还在,走到那一看,只是荒废的5危房。他们立即发动台湾十八家妈祖宫庙成立“台湾妈祖联谊会”,并与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缔结至亲宫庙,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筹资两千万元人民币,在故居原址上重建“妈祖故居”。

  杨先生说:“当时研究分工时,大家都不遗余力,有的负责请中央的民俗专家考证,有的负责找专家设计,有的负责联络各地宫庙,有的负责实地监工……我看最辛苦的是去搜集古家具的几位同志,因为当时故居内根本没有一样古时的家具保留下来,搜集的过程中所受的苦可想而知了。”

  正是有象杨先生一样的一大批热心于妈祖文化事业和妈祖故里建设事业的人士,故居才于2002年夏落成。“记得当台湾联谊会会长郑铭坤先生揭下‘妈祖故居’和‘妈祖诞生地’两处匾额之际,全场掌声不止。我想大家都为、自己的辛劳付出感到无限欣慰和欢欣。”杨先生激动地回忆到。

  如今的妈祖故居,已成为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又一标志性建筑,受到海内外广大妈祖信众的一致赞同。

  随后,广大台湾妈祖信众又筹划建设“妈祖诞生地”牌楼等景观,使诞生地的建设不断完善。

  四、薪火相传

  “今天,我带上我的全家祖孙三代到这里朝拜,就是让他们知道妈祖的出生地在哪里。刚才,我带他们拜了天上圣母,在路上还给他们讲了妈祖的仁慈、博爱的精神和我的一些个人经历。我还特地带他们去祭拜了妈祖的圣父母,看了‘林氏宗祠’前照壁上镌刻的‘族范’,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孝悌’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之道,是传家治世之根本,要让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杨老深情地说。

  听完他这一席深情的话语,我不由地向这位老人投去崇敬的目光,我看到一湾深邃的眼中饱含着知识、阅历和沧桑,也看到了从他眼中流露出的殷切希望和深切的嘱托。

  离别之际,他和我们一一拥抱,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望着老人所乘的客车缓缓驰离妈祖故里,我们和车上的杨老先生及其家人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的心中不禁对他涌起无限的崇敬:他的背影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伟岸,他的事迹如此简单又如此不凡,他的思想如此朴实却又如此光辉。从他身上,我看到海峡对岸一颗赤诚的爱国恋土之心;从他的后人身上,我憧憬着两岸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