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2017-01-08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妈祖信仰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主要是靠华侨的虔诚传承。反言之.大多数华侨也是以妈祖信仰为精神支柱而勇敢地跨海出洋去谋生创业。所以,妈祖信仰与华侨社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信仰对所在国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量早关注此课题的呈韩槐准教授,他曾于1941年在《南洋学报》上发表《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文,但限于历史条件,韩文只涉及垦马地区的调查.近年来.亦有许多学者发表关于妈祖信仰在海外传播的论文,但一般侧重于介绍各国的妈祖庙.因此、拙文拟从妈祖信仰与华人会馆的结合及对所在国的影响上.进行初步归纳。并从中揭示妈祖信仰的苦世价值。
 
  华侨传承妈祖信仰的历史概况
 
  在东洋日本的传承
 
  华侨在外国传承妈相信仰有史可稽.始于明太祖赐福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批华人集中居住在那霸附近的久米村,据清代三十六姓后裔蔡世清《久米村记》:·“久米村一名唐荣,即古之普门地、明太祖赐唐人三十六姓聚居于此.故曰唐营.又以显荣者多。故曰唐荣。国王厚其禄,世其糈,故取世禄主义。曰久米村。’[1]这三十六姓华裔
 
  后来大都成为琉球的贵族阶层.也是积极传承妈祖信仰的群体。久米村的天妃宫建在半山上。因称上天妃宫。这座天妃宫创建于明初。在宣德八年(1433)柴山《千佛灵阁碑记》中已明确记载:“于是重修宏仁普济之宫.’[2)而此·“宏仁普济之宫”乃永乐七年(1409)明咸祖所赐天妃庙额。天妃宫“其正中为天妃神堂,其右为关帝位座,其左为久米公议地。”可见这是最早的天妃宫与宗乡会馆的结合。惜此庙已毁于太平洋战争。
 
  继琉球之后再向东传播的国家就是日本.其源是明嘉靖后期(即日本天文,永禄间)由从事海运贸易的中国商人把妈祖信仰带进九州岛的长峙港。早期进入长崎的唐船商帮主要有三江帮(江苏,江西、浙江),漳泉帮和福州帮:他们所创建的妈祖祠堂后来衍化为著名的长崎三唐寺。其原因是由于元和,宽永之间(1615—1643)日本当局严禁天主教传八。并规定唐船的神像必须送到日本寺院查验。因而,唐人为避免天妃圣母被混同于天主教圣母而招致麻烦.便干腚把早期所建的天妃祠堂改建为佛寺。并聘请中国僧人为住持,以便借佛教之名行天妃崇拜之实。有关长崎唐寺和唐人坊及福建会馆的妈祖堂建造史略如下:
 
  兴梧寺(惜霉南京寺)元和初(1n5).由江西吉安人欧阳云台购地建别庄兼设天妃祠堂。元和六年,江西浮粱人刘觉来长崎,因坐事,削发为僧,隐居妈祖堂,充当住持。法号真圆。宽永九年(16X),由释如定(默子)开始募建为佛寺,至宽永十八年建成.并获得当局的认可。如宽永十九年(1642)传达大将军告示称:“本寺虽属妈祖香火道场,实乃祝国焚修,摧邪辨正之伽蓝也。”口]兴福寺佛殿的右边建“海天司命”堂,主祀天妃.配祀关帝和三官大帝。堂前置钟鼓楼、钟楼上有古钟一口.铭文曰:“宽永庚辰十七年上浣之吉,肥前长崎东明山兴福寺沙门如定,如空,司募缘首张溴、张维垣、陈廷诤、何高材等,信士陈瑗,何其良,今村太卫兵。”[4]可见此钟是如定募建兴福寺时所铸。几位司募缘首当即三江帮的海商兼功德主。
 
  福济寺(俗称漳州寺)据延宝二年(1674)合十撰《重兴分紫山福济寺记》;“本朝正保间,有道人缚茅以居,奉天妃圣母香火。诸夏商人罹风浪者,祷祝于此,辄有神应。”15]说明1644年,福济寺开山之初仍以妈祖为主祀。福济寺完成向佛教转化,是到庆安三年(1650),当时泉州安平紫云山开元寺僧蕴谦戒琬来长崎卓锡、应聘为福济寺住持。遂大兴土木.护建寺宇。福济寺鼎新之后。妈相等神像被移祀于圆通殿,与观音,关帝合祀。福济寺及妈祖殿堂均毁于太平洋战争,但其石刻及神像资料尚存。
 
  崇福寺(俗称福州寺)据《长崎图志》:“崇福寺,在火光寺左嵛名圣寿山。宽永九年,明人王、何、林、魏诸大商施,僧超然建。即祀天妃,正保元年重建。”《崇福寺开创历代住持事实》亦载:“宽永九年岁次壬申,福州诸旧擅越禀王允许,开建祝国道场。于乙亥年始兴殿堂也。”[6]也就是说,崇福寺是四家福州籍大船商以“祝国道场”的名义申请布施,至1635年由僧超然主持改建为佛寺。这四大施主是王心渠、何高材、林太卿、魏之琰,其中王为福州人,另三人皆福清县人。崇福寺的妈祖堂建在佛殿之后左。
 
  圣福寺(俗称广州寺)此寺略晚于以上三唐寺,开册僧系漳州籍华侨陈朴纯(1640年东渡长崎,娶当地孀妇西村定月院为妻)之子陈道胖,后出家为僧,法号铁心,剃度于木庵性瑫(晋江人,1655年东渡)。延宝元年(1678)募建圣福寺,院内另设妈祖堂,由一位珍居士塑妈祖、水仙王为镇寺。
 
  唐人坊天后堂唐人坊是中国人集中居住地,日本人称唐人屋敷。1689年日本当局划地建唐人坊,强制华人入住。至18世纪中叶,坊内华人近5000人,便集资建了一座天后堂。1780年又建八闽会馆,因称馆内町天后堂。1897年八闽会馆移址扩建,改名福建会馆,馆内亦设天后堂,并由中国驻长崎领事题额曰“星聚堂”。但原来的馆内町天后堂仍存在。
 
  1859年后,长崎唐人坊华人的自由出入得当局默认,许多华人开始离开长崎,向大阪、神户、横滨等港城发展,较集中于横滨和神户两个城市。横滨于1873年建立中华会馆,祀妈祖和关帝,但在战争和地震灾害中遭毁。直到2006年,横滨华侨募资在中华街重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天后宫。神户的天后宫,则建在中华会馆西侧,香火不断。
 
  除华裔会馆天后宫外,日本还有不少华侨个体家庭建设的妈祖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萨南片浦林家妈祖和平户郑成功故居妈祖,林家始祖名林北山,明末携家眷渡海移居九洲岛南端的片浦,随带七尊妈祖与陪神像。而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1612年从马尼拉乘船来到平户,妈祖神像可能是他随身带到平户供奉的。
 
  在南洋各国的传承
 
  除东洋日本外,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地区也是华侨较早涉足并相对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古代分为许多小王国,17世纪起又陆续沦为欧洲殖民地,“二战”后各国先后独立,遂成现在的东盟十国。华人华侨在这一地区创业历史背景相似,故妈祖信仰的传播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现有史料显示,马来西亚是南洋地区最早传承妈祖信仰的国家。据调查该国现有70多座天后宫,其传承特点明显分两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之前主要由侨领,即甲必丹倡导募建庙宇,而且往往是同观音菩萨合祀。如创建于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其禄相率倡始、肇造和扩建。槟城的广福宫,肇创年代失考,但从今存嘉庆五年(1800)年碑考察,也当创于19世纪之前。该宫也是主祀观音,而合祀天后圣母和协天大帝。吉兰丹圣春宫的来历,据说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漳州六甲乡人林伯显奉圣母神像乘舟南渡,遇风飘到了吉兰丹万捷海岸,遂在当地定居垦植,奉祀妈祖为保护神。后来华人将小庙扩建为圣春宫,在宫内设立伯显牌位。进入19世纪后,随着华人大量增加,以祖籍和方言为纽带的宗乡会馆便应运而生,而这些来自闽粤移民的宗乡会馆又大多以奉妈祖为主而兼祀各自家乡的神祗,因而会馆和天后宫合二而一。其中早期的有马六甲永春会馆(1800)、槟城嘉应会馆(1810)、马六甲福建会馆(1806)、马六甲(1870)、柔佛(1880)、太平(1881)、雪隆(188910、雪兰莪巴生(1894)等,现已成立海南会馆天后宫总会,下有17个分会。后起之秀则是妈祖故乡莆田的兴安会馆天后宫,自1899年第一座太平兴安会馆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兴安会馆相继创建,至1970年成立马来西亚兴宏观世界会馆总会,现下有32个分会,各会馆内皆设妈祖殿堂。此外,大马还有林氏家族以宗亲为纽带而建立的天后宫3座。
 
  印尼的妈祖信仰发展史与大马相似,即由侨领创建合祀之庙在先,继后才由商帮建造具有会馆性质的天后宫。首都雅加达古称马达维亚,是印尼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早在1650年即有福建龙溪侨领郭桥兄弟创建一座观音亭(后改名金德院)奉祀观音和妈祖。之后,马城陆续再建了许多寺庙,亦大多兼祀妈祖。直到1751年左右,福建侨商才在马城创建第一座天后宫。该宫尚存乾隆五十三年(1788)雕的石狮一对。另有咸丰八年(1858)碑记:“自
 
  21页始
 
  明季以来,中华之客贩于巴陵潮海之间,尤蒙圣母垂佑,行贾坐商,各得其宜。盖圣母系出湄洲,为我族之祖姑。我族之客巴陵者,皆深感圣母之庇,且以亲亲之义,崇奉最虔,乃鸠族中同志。而西园天后宫之所由建焉。”[7]其次是寥内群岛的丹戎槟榔天后圣庙,存有乾隆已亥(1779)由“沐恩弟子蔡耀叩立”的“敕封护国庇民天后元君神位”木雕一件[8],可见其庙当建于立牌之前。19世纪后,由华商集资兴建的天后宫几乎遍及印尼各埠.据现有资料有万隆协天宫,东爪哇的三宝垄市妈祖宫。南旺慈惠宫(今存1841年碑记)。茉
 
  莉芬市慈荣宫.我森村慈安宫,泗水天后宫,苏岛棉兰天后宫,寥内群岛丹戎槟榔天后圣母庙.’锡江天后宫及苏拉威西岛俄伦打洛埠天后宫等,其中棉兰天后宫存1909年《乐捐碑》记载,此次重修由十二家大公司发起,200多家铺号参加捐献。共耗银24155圆,可见该宫建筑规模之宏大。
 
  新加坡的妈祖庙皆同会馆结合。据华裔学者考证,星洲妈祖信仰起源可以追溯到1810年左右,即今天福宫地址原为海湾,福建移民最初在此立有土庙。迨至Ⅱ9世纪30年代,新加坡已开发成为东南亚航运贸易中心,原来在大马发迹的闽籍侨商便纷纷南下星洲发展。随着侨民的激增,原来的土庙已不能适应祭祀的需求。遂于1839年由富商陈笃先领衔捐资倡建天福宫,该宫存道光三十年(1850)碑记:“我唐人由内地航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我唐人食德思报,公议子新加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创建天福宫.”[9]天福宫初建成即具备会馆功能,迨1861年,方在宫内成立福建会馆。随着时代的进步,福建会馆亦再分许府县会馆,如福州、兴化、晋江、惠安、同安、永春等会馆,至于粤籍侨商在侨领潮惠与海南二帮,最早是1822年广潮惠侨商在侨领曾亚志创办的宁阳公司,1848年改为宁阳会馆.崇祀妈祖。关帝和财神。其次是1825年潮帮侨领林泮倡建的粤海清庙,庙分两座殿堂,左奉妈祖,右祀玄天上帝。海南帮的琼州会馆则建于1857年,据说建筑材料全部由海南岛运来。宫中主祀妈祖,左坛配祀108位兄弟神位,据说是纪念早期从泰国回海南时不幸遭海难的108位同胞;右坛祀水尾圣娘,是海南岛一位保护渔民的女神。此外,还有广惠肇帮的碧山亭和高桂廉帮的三和会馆等也主祀妈祖。
 
  越南的华人聚集社区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即南圻省的柴棍铺(今西贡、提岸、嘉定一带)和广南省的会安,据说他们原是南明时代不愿归清而来依附阮氏政权的华人。阮朝高春育等著作的《大南一统志广南省寺观》中列有“天妃祠”条:“在延福县会安明乡社,一祀天妃林氏。”明乡即华人不忘故国所起的地名。另据会安中华会馆永佑七年(1741)碑记:“夫会馆之设,由来久矣。”从1741年上推“由来已久”,似可证为清初。其次是南圻柴棍铺的华商社区设立会馆、崇奉妈祖的情况,则见于华人郑怀德所著《嘉定通志·域地志》的记载:“柴棍铺距镇(嘉定总镇)南十二里,当官路之左右。是为大街……北头本铺关帝庙、福州、广州、潮州三会馆分峙左右;大街中之西天后庙,稍西温陵会馆,大街南头之西漳州会馆,”降至清末民初,提岸闽商会馆有四:三山、二府、温陵、霞漳,皆主祀天后。提岸还有两座主祀天后的会馆:一为穗城会馆,一为七府公业(由漳州、泉州、福州、潮州、琼州、广州、明州七府商民合建)。穗城会馆坐落于第五郡阮鹰街.为早期广东华侨所建.俗名阿婆庙。据有碑记载,该庙180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重修,故推算其肇建于18世纪;泰国华商建立的天后宫分布在曼谷、络坤、素叻三地。其中曼谷三座。即由潮州侨商分别建于1851年和1863年的七圣妈(因林默有五姐一兄,排行老七)庙.福建侨商建于1864年的天后圣母庙(后改名新兴宫)。洛坤2座,即由潮州侨商建于1887年的天后庙,素叻一座,是由琼州侨商建于1901年的天后圣母庙。另有5座是以其他神祗为主祀而兼祀妈祖的。即素叻府的玄天上帝庙。顺福宫,本头公庙,北揽府的本头古庙,北大年宋卡港的城隍庙。缅甸有4座华人兴建的祀有妈祖神祗的古庙。其中丹老天后宫是由闽粤船商集资兴建于19世纪初,宫内尚存大钟一口,上镌“道光十七年献”,等铭文,另外3座皆以妈祖为兼祀,即渤生的三圣宫,供祀观音、天后、关帝三圣;仰光的观音亭,主祀观音而兼祀天后,系由福建广东侨商所建;仰光的广福宫,亦以观音与妈祖合祀,系由福建船商集资兴建子1861年,今存碑记一方,刻捐资船户52家名录。
 
  菲律宾的历史情况不详。现有妈祖庙皆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华人所建,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是位于拉允隆省仙彬安洛社区中心的隆天宫。据说1967年一只台湾渔船在海上遇风,飘流到该社,受到侨胞们的热情接待,台湾渔民深受感动,就以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相赠,希望能给当地侨胞带来平安幸福。至1975年才集资建造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巍峨宫殿,名日隆天宫。该宫于1987年妈祖千年祭时组团诣湄洲祖庙谒祖朝拜,并分灵新的妈祖神像回去供奉。其次在首都马尼拉也有几座妈祖庙,其中福海宫为独立的妈祖庙,风里庵和隐秀寺的妈祖堂皆为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北港朝天宫分炉。此外在描东岸市有一座妈祖天后宫,规模亦颇壮观。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
 
  除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外,新老华裔在世界五大洲传承妈祖信仰的史迹还有:如印度的孟买市天后庙,据康有为《印度游记》中说,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到支那街天后庙演说,看到那里聚居着广东华侨:“岁时宴会,红帽长衫,鼓乐爆竹,俨如内地,几若忘在外域者。”[10]可见天后宫为早期广东籍华侨修建的社庙。又如美国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座天后古庙,也是1852年由广东华侨集资兴建的。另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加州、纽约,夏威夷及首都华盛顿,澳州的悉尼,墨尔本,巴西的圣保罗,南非的开普敦,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也先后从台湾北港朝天宫和湄洲祖庙分灵神像,建造庙宇供奉。
 
  以上所列华侨华人传承妈祖信仰的历史概况,由于资料匮乏,难免挂一漏万,遗缺多多。
 
  (未完待续)
 
  注释:
 
  [1]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卷之四,载《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2]萧崇业《使琉球录》卷下,台湾文献丛刊本,287种。
 
  [3]、[4]、[5]、[6]李献璋《妈祖信仰研究》,澳门海事博物馆出版社,1995年。
 
  [7]钱江(妈祖信仰与海外闽商侨居社区》,载《澳门妈祖论文集》,1995年。
 
  [8]傅吾康主编《印度尼西西华文铭刻汇编》(复印件)。
 
  [9]原碑照片校录。
 
  [10]一凡《妈祖庙在印度》,载《莆田乡讯》1987
 
  年第5期。
 
  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妈祖信仰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主要是靠华侨的虔诚传承。反言之.大多数华侨也是以妈祖信仰为精神支柱而勇敢地跨海出洋去谋生创业。所以,妈祖信仰与华侨社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信仰对所在国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量早关注此课题的呈韩槐准教授,他曾于1941年在《南洋学报》上发表《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文,但限于历史条件,韩文只涉及垦马地区的调查.近年来.亦有许多学者发表关于妈祖信仰在海外传播的论文,但一般侧重于介绍各国的妈祖庙.因此、拙文拟从妈祖信仰与华人会馆的结合及对所在国的影响上.进行初步归纳。并从中揭示妈祖信仰的苦世价值。
 
  华侨传承妈祖信仰的历史概况
 
  在东洋日本的传承
 
  华侨在外国传承妈相信仰有史可稽.始于明太祖赐福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批华人集中居住在那霸附近的久米村,据清代三十六姓后裔蔡世清《久米村记》:·“久米村一名唐荣,即古之普门地、明太祖赐唐人三十六姓聚居于此.故曰唐营.又以显荣者多。故曰唐荣。国王厚其禄,世其糈,故取世禄主义。曰久米村。’[1]这三十六姓华裔
 
  后来大都成为琉球的贵族阶层.也是积极传承妈祖信仰的群体。久米村的天妃宫建在半山上。因称上天妃宫。这座天妃宫创建于明初。在宣德八年(1433)柴山《千佛灵阁碑记》中已明确记载:“于是重修宏仁普济之宫.’[2)而此·“宏仁普济之宫”乃永乐七年(1409)明咸祖所赐天妃庙额。天妃宫“其正中为天妃神堂,其右为关帝位座,其左为久米公议地。”可见这是最早的天妃宫与宗乡会馆的结合。惜此庙已毁于太平洋战争。
 
  继琉球之后再向东传播的国家就是日本.其源是明嘉靖后期(即日本天文,永禄间)由从事海运贸易的中国商人把妈祖信仰带进九州岛的长峙港。早期进入长崎的唐船商帮主要有三江帮(江苏,江西、浙江),漳泉帮和福州帮:他们所创建的妈祖祠堂后来衍化为著名的长崎三唐寺。其原因是由于元和,宽永之间(1615—1643)日本当局严禁天主教传八。并规定唐船的神像必须送到日本寺院查验。因而,唐人为避免天妃圣母被混同于天主教圣母而招致麻烦.便干腚把早期所建的天妃祠堂改建为佛寺。并聘请中国僧人为住持,以便借佛教之名行天妃崇拜之实。有关长崎唐寺和唐人坊及福建会馆的妈祖堂建造史略如下:
 
  兴梧寺(惜霉南京寺)元和初(1n5).由江西吉安人欧阳云台购地建别庄兼设天妃祠堂。元和六年,江西浮粱人刘觉来长崎,因坐事,削发为僧,隐居妈祖堂,充当住持。法号真圆。宽永九年(16X),由释如定(默子)开始募建为佛寺,至宽永十八年建成.并获得当局的认可。如宽永十九年(1642)传达大将军告示称:“本寺虽属妈祖香火道场,实乃祝国焚修,摧邪辨正之伽蓝也。”口]兴福寺佛殿的右边建“海天司命”堂,主祀天妃.配祀关帝和三官大帝。堂前置钟鼓楼、钟楼上有古钟一口.铭文曰:“宽永庚辰十七年上浣之吉,肥前长崎东明山兴福寺沙门如定,如空,司募缘首张溴、张维垣、陈廷诤、何高材等,信士陈瑗,何其良,今村太卫兵。”[4]可见此钟是如定募建兴福寺时所铸。几位司募缘首当即三江帮的海商兼功德主。
 
  福济寺(俗称漳州寺)据延宝二年(1674)合十撰《重兴分紫山福济寺记》;“本朝正保间,有道人缚茅以居,奉天妃圣母香火。诸夏商人罹风浪者,祷祝于此,辄有神应。”15]说明1644年,福济寺开山之初仍以妈祖为主祀。福济寺完成向佛教转化,是到庆安三年(1650),当时泉州安平紫云山开元寺僧蕴谦戒琬来长崎卓锡、应聘为福济寺住持。遂大兴土木.护建寺宇。福济寺鼎新之后。妈相等神像被移祀于圆通殿,与观音,关帝合祀。福济寺及妈祖殿堂均毁于太平洋战争,但其石刻及神像资料尚存。
 
  崇福寺(俗称福州寺)据《长崎图志》:“崇福寺,在火光寺左嵛名圣寿山。宽永九年,明人王、何、林、魏诸大商施,僧超然建。即祀天妃,正保元年重建。”《崇福寺开创历代住持事实》亦载:“宽永九年岁次壬申,福州诸旧擅越禀王允许,开建祝国道场。于乙亥年始兴殿堂也。”[6]也就是说,崇福寺是四家福州籍大船商以“祝国道场”的名义申请布施,至1635年由僧超然主持改建为佛寺。这四大施主是王心渠、何高材、林太卿、魏之琰,其中王为福州人,另三人皆福清县人。崇福寺的妈祖堂建在佛殿之后左。
 
  圣福寺(俗称广州寺)此寺略晚于以上三唐寺,开册僧系漳州籍华侨陈朴纯(1640年东渡长崎,娶当地孀妇西村定月院为妻)之子陈道胖,后出家为僧,法号铁心,剃度于木庵性瑫(晋江人,1655年东渡)。延宝元年(1678)募建圣福寺,院内另设妈祖堂,由一位珍居士塑妈祖、水仙王为镇寺。
 
  唐人坊天后堂唐人坊是中国人集中居住地,日本人称唐人屋敷。1689年日本当局划地建唐人坊,强制华人入住。至18世纪中叶,坊内华人近5000人,便集资建了一座天后堂。1780年又建八闽会馆,因称馆内町天后堂。1897年八闽会馆移址扩建,改名福建会馆,馆内亦设天后堂,并由中国驻长崎领事题额曰“星聚堂”。但原来的馆内町天后堂仍存在。
 
  1859年后,长崎唐人坊华人的自由出入得当局默认,许多华人开始离开长崎,向大阪、神户、横滨等港城发展,较集中于横滨和神户两个城市。横滨于1873年建立中华会馆,祀妈祖和关帝,但在战争和地震灾害中遭毁。直到2006年,横滨华侨募资在中华街重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天后宫。神户的天后宫,则建在中华会馆西侧,香火不断。
 
  除华裔会馆天后宫外,日本还有不少华侨个体家庭建设的妈祖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萨南片浦林家妈祖和平户郑成功故居妈祖,林家始祖名林北山,明末携家眷渡海移居九洲岛南端的片浦,随带七尊妈祖与陪神像。而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1612年从马尼拉乘船来到平户,妈祖神像可能是他随身带到平户供奉的。
 
  在南洋各国的传承
 
  除东洋日本外,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地区也是华侨较早涉足并相对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古代分为许多小王国,17世纪起又陆续沦为欧洲殖民地,“二战”后各国先后独立,遂成现在的东盟十国。华人华侨在这一地区创业历史背景相似,故妈祖信仰的传播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现有史料显示,马来西亚是南洋地区最早传承妈祖信仰的国家。据调查该国现有70多座天后宫,其传承特点明显分两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之前主要由侨领,即甲必丹倡导募建庙宇,而且往往是同观音菩萨合祀。如创建于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其禄相率倡始、肇造和扩建。槟城的广福宫,肇创年代失考,但从今存嘉庆五年(1800)年碑考察,也当创于19世纪之前。该宫也是主祀观音,而合祀天后圣母和协天大帝。吉兰丹圣春宫的来历,据说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漳州六甲乡人林伯显奉圣母神像乘舟南渡,遇风飘到了吉兰丹万捷海岸,遂在当地定居垦植,奉祀妈祖为保护神。后来华人将小庙扩建为圣春宫,在宫内设立伯显牌位。进入19世纪后,随着华人大量增加,以祖籍和方言为纽带的宗乡会馆便应运而生,而这些来自闽粤移民的宗乡会馆又大多以奉妈祖为主而兼祀各自家乡的神祗,因而会馆和天后宫合二而一。其中早期的有马六甲永春会馆(1800)、槟城嘉应会馆(1810)、马六甲福建会馆(1806)、马六甲(1870)、柔佛(1880)、太平(1881)、雪隆(188910、雪兰莪巴生(1894)等,现已成立海南会馆天后宫总会,下有17个分会。后起之秀则是妈祖故乡莆田的兴安会馆天后宫,自1899年第一座太平兴安会馆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兴安会馆相继创建,至1970年成立马来西亚兴宏观世界会馆总会,现下有32个分会,各会馆内皆设妈祖殿堂。此外,大马还有林氏家族以宗亲为纽带而建立的天后宫3座。
 
  印尼的妈祖信仰发展史与大马相似,即由侨领创建合祀之庙在先,继后才由商帮建造具有会馆性质的天后宫。首都雅加达古称马达维亚,是印尼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早在1650年即有福建龙溪侨领郭桥兄弟创建一座观音亭(后改名金德院)奉祀观音和妈祖。之后,马城陆续再建了许多寺庙,亦大多兼祀妈祖。直到1751年左右,福建侨商才在马城创建第一座天后宫。该宫尚存乾隆五十三年(1788)雕的石狮一对。另有咸丰八年(1858)碑记:“自
 
  21页始
 
  明季以来,中华之客贩于巴陵潮海之间,尤蒙圣母垂佑,行贾坐商,各得其宜。盖圣母系出湄洲,为我族之祖姑。我族之客巴陵者,皆深感圣母之庇,且以亲亲之义,崇奉最虔,乃鸠族中同志。而西园天后宫之所由建焉。”[7]其次是寥内群岛的丹戎槟榔天后圣庙,存有乾隆已亥(1779)由“沐恩弟子蔡耀叩立”的“敕封护国庇民天后元君神位”木雕一件[8],可见其庙当建于立牌之前。19世纪后,由华商集资兴建的天后宫几乎遍及印尼各埠.据现有资料有万隆协天宫,东爪哇的三宝垄市妈祖宫。南旺慈惠宫(今存1841年碑记)。茉
 
  莉芬市慈荣宫.我森村慈安宫,泗水天后宫,苏岛棉兰天后宫,寥内群岛丹戎槟榔天后圣母庙.’锡江天后宫及苏拉威西岛俄伦打洛埠天后宫等,其中棉兰天后宫存1909年《乐捐碑》记载,此次重修由十二家大公司发起,200多家铺号参加捐献。共耗银24155圆,可见该宫建筑规模之宏大。
 
  新加坡的妈祖庙皆同会馆结合。据华裔学者考证,星洲妈祖信仰起源可以追溯到1810年左右,即今天福宫地址原为海湾,福建移民最初在此立有土庙。迨至Ⅱ9世纪30年代,新加坡已开发成为东南亚航运贸易中心,原来在大马发迹的闽籍侨商便纷纷南下星洲发展。随着侨民的激增,原来的土庙已不能适应祭祀的需求。遂于1839年由富商陈笃先领衔捐资倡建天福宫,该宫存道光三十年(1850)碑记:“我唐人由内地航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我唐人食德思报,公议子新加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创建天福宫.”[9]天福宫初建成即具备会馆功能,迨1861年,方在宫内成立福建会馆。随着时代的进步,福建会馆亦再分许府县会馆,如福州、兴化、晋江、惠安、同安、永春等会馆,至于粤籍侨商在侨领潮惠与海南二帮,最早是1822年广潮惠侨商在侨领曾亚志创办的宁阳公司,1848年改为宁阳会馆.崇祀妈祖。关帝和财神。其次是1825年潮帮侨领林泮倡建的粤海清庙,庙分两座殿堂,左奉妈祖,右祀玄天上帝。海南帮的琼州会馆则建于1857年,据说建筑材料全部由海南岛运来。宫中主祀妈祖,左坛配祀108位兄弟神位,据说是纪念早期从泰国回海南时不幸遭海难的108位同胞;右坛祀水尾圣娘,是海南岛一位保护渔民的女神。此外,还有广惠肇帮的碧山亭和高桂廉帮的三和会馆等也主祀妈祖。
 
  越南的华人聚集社区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即南圻省的柴棍铺(今西贡、提岸、嘉定一带)和广南省的会安,据说他们原是南明时代不愿归清而来依附阮氏政权的华人。阮朝高春育等著作的《大南一统志广南省寺观》中列有“天妃祠”条:“在延福县会安明乡社,一祀天妃林氏。”明乡即华人不忘故国所起的地名。另据会安中华会馆永佑七年(1741)碑记:“夫会馆之设,由来久矣。”从1741年上推“由来已久”,似可证为清初。其次是南圻柴棍铺的华商社区设立会馆、崇奉妈祖的情况,则见于华人郑怀德所著《嘉定通志·域地志》的记载:“柴棍铺距镇(嘉定总镇)南十二里,当官路之左右。是为大街……北头本铺关帝庙、福州、广州、潮州三会馆分峙左右;大街中之西天后庙,稍西温陵会馆,大街南头之西漳州会馆,”降至清末民初,提岸闽商会馆有四:三山、二府、温陵、霞漳,皆主祀天后。提岸还有两座主祀天后的会馆:一为穗城会馆,一为七府公业(由漳州、泉州、福州、潮州、琼州、广州、明州七府商民合建)。穗城会馆坐落于第五郡阮鹰街.为早期广东华侨所建.俗名阿婆庙。据有碑记载,该庙180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重修,故推算其肇建于18世纪;泰国华商建立的天后宫分布在曼谷、络坤、素叻三地。其中曼谷三座。即由潮州侨商分别建于1851年和1863年的七圣妈(因林默有五姐一兄,排行老七)庙.福建侨商建于1864年的天后圣母庙(后改名新兴宫)。洛坤2座,即由潮州侨商建于1887年的天后庙,素叻一座,是由琼州侨商建于1901年的天后圣母庙。另有5座是以其他神祗为主祀而兼祀妈祖的。即素叻府的玄天上帝庙。顺福宫,本头公庙,北揽府的本头古庙,北大年宋卡港的城隍庙。缅甸有4座华人兴建的祀有妈祖神祗的古庙。其中丹老天后宫是由闽粤船商集资兴建于19世纪初,宫内尚存大钟一口,上镌“道光十七年献”,等铭文,另外3座皆以妈祖为兼祀,即渤生的三圣宫,供祀观音、天后、关帝三圣;仰光的观音亭,主祀观音而兼祀天后,系由福建广东侨商所建;仰光的广福宫,亦以观音与妈祖合祀,系由福建船商集资兴建子1861年,今存碑记一方,刻捐资船户52家名录。
 
  菲律宾的历史情况不详。现有妈祖庙皆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华人所建,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是位于拉允隆省仙彬安洛社区中心的隆天宫。据说1967年一只台湾渔船在海上遇风,飘流到该社,受到侨胞们的热情接待,台湾渔民深受感动,就以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相赠,希望能给当地侨胞带来平安幸福。至1975年才集资建造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巍峨宫殿,名日隆天宫。该宫于1987年妈祖千年祭时组团诣湄洲祖庙谒祖朝拜,并分灵新的妈祖神像回去供奉。其次在首都马尼拉也有几座妈祖庙,其中福海宫为独立的妈祖庙,风里庵和隐秀寺的妈祖堂皆为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北港朝天宫分炉。此外在描东岸市有一座妈祖天后宫,规模亦颇壮观。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
 
  除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外,新老华裔在世界五大洲传承妈祖信仰的史迹还有:如印度的孟买市天后庙,据康有为《印度游记》中说,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到支那街天后庙演说,看到那里聚居着广东华侨:“岁时宴会,红帽长衫,鼓乐爆竹,俨如内地,几若忘在外域者。”[10]可见天后宫为早期广东籍华侨修建的社庙。又如美国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座天后古庙,也是1852年由广东华侨集资兴建的。另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加州、纽约,夏威夷及首都华盛顿,澳州的悉尼,墨尔本,巴西的圣保罗,南非的开普敦,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也先后从台湾北港朝天宫和湄洲祖庙分灵神像,建造庙宇供奉。
 
  以上所列华侨华人传承妈祖信仰的历史概况,由于资料匮乏,难免挂一漏万,遗缺多多。
 
  (未完待续)
 
  注释:
 
  [1]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卷之四,载《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2]萧崇业《使琉球录》卷下,台湾文献丛刊本,287种。
 
  [3]、[4]、[5]、[6]李献璋《妈祖信仰研究》,澳门海事博物馆出版社,1995年。
 
  [7]钱江(妈祖信仰与海外闽商侨居社区》,载《澳门妈祖论文集》,1995年。
 
  [8]傅吾康主编《印度尼西西华文铭刻汇编》(复印件)。
 
  [9]原碑照片校录。
 
  [10]一凡《妈祖庙在印度》,载《莆田乡讯》1987
 
  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