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8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贤良港,古称黄螺港,有《兴化府志》载:“贤良港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欲但呼为黄螺港云。”也有史料记载:“贤良港东西两侧横立着形状犹如大象的山头,居住着几百户民众,又有港状貌如海中黄螺,故被取名为贤良港。
贤良港,历史上有广义的贤良港,相当于今天从文甲到港里的湄洲湾北岸一段。而狭义的贤良港,即今天的港里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宋代,贤良港就成为湄洲湾畔舟船云集、商贸繁荣的商埠。是莆田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可与繁荣的泉州后渚港相媲美。在1974年文甲忠湄轮渡通航前,贤良港一向是大陆通往湄洲的必经渡口,从未中断过。莆湄两地民众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都是通过贤良港码头。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羽化”后,妈祖信众在湄洲建了祖庙,在港里建了祖祠,每年春秋谕祭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贤良港码头千舟万船,热闹非凡,各地信众络绎不绝地汇聚在这里,都先到“天后祖祠”朝拜,再从码头起航到湄洲。各地来到贤良港祖祠朝拜的形式、名称有各种各样。有的叫做“请香”;有的叫做“妈祖走娘家”;还有的叫做“妈祖探母”等等。有的地方是一年一次,有的地方是逢闰年一次。比如新度镇锦墩妈祖就是逢闰三年一次到贤良港祭祖,叫做“妈祖探母”。每次都是规模盛大,组团数百人。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都是步行往返。其起因据传是:“宋明时代,该村有位信婆,她得知在湄洲岛对面的贤良港有个少女姓林名默,因寻兄救父而得孝,深受感动,信婆为了取孝回乡授教后人,只身步行数十里来到贤良港祖祠,把孝女(妈祖)请到本村奉祀。临行前,信婆举香三炷,出口许诺:“逢年这天要送妈祖回乡探母。”而正好这天是闰年的三月。因此,有史以来,每逢闰年的三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便成为该村民众举行“妈祖探母”的活动日。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妈祖神像,前往贤良港。而城里的文峰宫、东岩山、清风岭及仙游乃至省内外、海内外等许多地方都是一年一次到贤良港举行“妈祖走娘家”活动。
据有关史料记载:湄洲妈祖庙创建初期,妈祖的影响还不为人所注意,当时湄洲岛与大陆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妈祖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贤良港连接祖庙和祖祠,这样,贤良港码头就成为传播妈祖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甲忠湄轮渡开通后,贤良港码头才成为历史。现存的港里六百多米古码头,是历史的实物依据,也是莆田沿海旅游胜景之一。每当涨潮时,碧波荡漾,惊涛拍岸,海鸥随舟楫争相入港,逢农历八月十五大潮时,更为厅特,浪如山倒,故有“螺港秋潮”之称,此有清代东吴进士吴德昭诗曰:
风起芦花水国秋,黄螺港曲海浪流;
声闻鸿雁寒偏早,浪激蚊蟾怒未收。
情急吴胥涛更撼,别离捷屈思犹愁,
贤良胜景捻今在,何心广陵绿翔游。
象山黄亘对莆禧,螺港潮添流火时,
一线银钩翻直上,千条雪练起如蛇。
无垠髣髴江淮浪,有月还符朔望期,
恍若广陵涛涌沸,奔腾万马快争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