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诞生地——贤良港旧时亦称为“黄螺港”,因为港的北面有蜿蜒的“黄螺山”,天气变化时,航海者眼观山势有如黄螺在蠕动,故以得名。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因为一世祖林蕴中举贤良方正科,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美德,村名遂改称“贤良港”。
贤良港天后祖祠始建于宋代,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地方官奏闻朝廷,明成祖命太监郑和到贤良港来整修致祭。嘉靖年间,倭寇入犯,村人被杀,民居尽毁,但“独祠不坏”。清初截界,居民内迁,村庄夷为平地,“祠遂圯”。祖祠列祖神位和妈祖宝像,寄奉于涵江妈祖庙。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乡民遂在旧址上重建新祠,村民向涵江妈祖庙迎回列祖神位、妈祖宝像、涵江人要留下宝像不肯送回,双方因请筊卜,得九十九圣杯,涵江人遂具船礼送宝像返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封妈祖“天妃”为“天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谕祭,载入祀典。
今祠内存有清代“奉旨春秋谕祭”牌和“重建天后祠”石碑刻等文物为证。乾隆年间,莆田知县以祠距城八十里,致祭不便为由,遂于城里文峰宫内三代祠致祭。林氏子孙呈控,经兴化府批准,将祭银付港祠子姓领办。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祖祠倾斜,村民商议于天后祖祠后山上重建。裔孙惠安县教谕林清标先生命其子林霈先生(台湾凤山县任教职)在台湾募资重建,至今天后祖祠还保存了这块两岸军民募资重建天后祖祠的的清代石碑刻,非常珍贵。一九八四年,港里村民集资按祖祠原式复建,历经四年修建。至一九八八年二月二日贤良港天后祖祠重建完竣,一直保留至今。
贤良港东西两侧有文甲和山柄为犄角,南有湄洲岛为天然屏障,村前环抱一片八公里宽的海域,依山面海的祖祠就与对岸的湄洲祖庙遥相对应。祖祠总占地面积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门殿、拜亭、正殿、后殿组成。山门是由三座门组成,它的正面和背面刻有清朝历代皇帝亲手给妈祖御题书写的匾额,有正面雍正皇帝御题的“神昭海表”、嘉庆皇帝御题的“海国安澜”、道光皇帝御题的“泽潭海宇”,背面的正中是乾隆皇帝御题的“佑济昭灵”、咸丰皇帝皇帝的“恬波利运”、光绪皇帝御题的“与天同功”。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都系为台胞所捐建。拜亭是旧时朝廷官员“春秋谕祭”来祖祠朝拜之所。正殿祀奉的妈祖神像为南宋至今传承有序的软身木雕像,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敕封天后志》记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所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后殿奉祀妈祖父母亲像,还有供奉林氏列祖列宗及妈祖兄姐木主牌位,故也称林氏宗祠。在后殿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拟写的“族范”铭文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明清两代官方承认的天后祖祠的地位。
在祠的西面50米左右就是妈祖的诞生地——妈祖故居。妈祖生前就与父母、兄姐生活在这里。妈祖故居始建与唐代,历史上屡遭天灾兵祸,几经毁圮。宋、元、明时,故居历经多次修缮,明末清初尚留有“书亭”、“梳妆楼”、“后花园”等遗址。由于“截界“被毁坏,只残存部分居室,“复界”后一直未重修。2001年6月16日台湾信徒过来朝拜,感念妈祖故居的年久失修就组织台湾十八家妈祖宫庙联合出资在原址动工修复,直至到2002年10月20日竣工后供游客烧香、参观。复建后的妈祖故居还保存着莆田传统宅第院落土木结构,古朴美观,真实亲切,发挥着全世界妈祖信徒回来谒祖寻根的重要影响。
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自1982年至今已成立了三届,新一届的董事会在2006年8月18日成立,全体董事92人。董事长林自弟系妈祖后裔子孙。
天后祖祠位址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港里村上后厝
邮政编码:351152
联系电话:0594-5997652(庙务)
5983843(办公室)
5987288(传真)
E-mail:mazudsd@163.com
http://www.mzdsd.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