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3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据这些老前辈介绍:他们孩提时就听上辈人说,远古时湄州岛上没有住人,只是湄州湾周边陆地的打鱼人因水潮和天气关系在岛上的暂棲之所,(如现在鸬鹚岛)。后来因妈祖庙出名以后,才有部分人家在岛上居住。他们少时就经常去湄州妈祖庙,也见过原祖庙内中的一座“佛堂”,有几个“和尚”在主持看庙,祖庙和尚的经济生活来源主要靠信众去湄州妈祖庙进香时捐给妈祖的“香金”,这些和尚有时也来过港里、莆禧周边地区“化缘”,生活过得很清贫。1951年和1952年因国共两党在湄海发生战事,人民解放军第28军82师部队于1953年奉命驻防湄州岛,“湄洲妈祖庙”被辟为军事基地,佛堂的和尚被分散,有的返俗,有的去其他寺庙当和尚。佛堂和尚撤走后,祖庙的庙务均由宫下沙“周大九”先生和一些虔诚的的老一辈妇女配合主持(如高朱村阿二、东蔡村阿六等等),那个至今被人吹捧为“御赐金印”(有专家认定此“御赐金印”实际是旧时道士设醮坛时盖在符文上用的“符印”),原也是周大九先生保管的。文革后期的1974年湄洲岛妈祖庙再次被拆毁,祖庙中的妈祖“父母殿”因是当时湄州公社的“紫菜养殖场”的场址,才得以保留。他们还说:过去有莆田、涵江、仙游等地宮庙信众前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和湄州妈祖庙进香时,进香团队的领队和头人,要事先到港里古码头乘船去湄州妈祖庙与佛堂的主持和尚报告进香人数和乐捐的“香金”'等有关事宜,如要在湄洲妈祖庙用餐,还需另外收饭菜钱。但进香团来贤良港时,天后祖祠的房族头人会把香客分到每家每户去接待食宿。港里的乡亲们认为外地香客来妈祖祖祠谒祖进香,是对妈祖祖姑的虔敬,感到莫大殊荣和自豪。湄洲妈祖庙每年节日“庆诞醮坛”活动,都必须“过海”来请莆禧“沈家道教门”去主持设醮和道场。其时莆禧、港里和周边村庄的有些信众会主动去妈祖庙帮忙,并且还会捐献一些香金。据港里的老一辈们说:在旧社会,湄州湾沿海民众生活很困难,一般都是靠打鱼和航运为生。而湄州岛由于自然条件差,居民生活更加贫困,大多数人是靠捕捉小杂海讨生活的,极少数的大户才有渔船、鱼网。岛上建筑基本上都是低矮的石木小屋,没有几座像样的大房屋。1951年和1953年春节期间,驻金门的国民党部队登陆湄州岛,岛内的民众全部撒到港里和周边村庄,港里和莆禧的渔航船及民兵全部出动,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协助解放军抗击国民党登陆部队,一边运送湄洲岛的逃难群众。港里村家家户户把湄州岛的难民接回家中,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各种方便,待岛上民众胜过亲人。
2013年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叶明生教授同台湾清华大学古明君教授,莆田学院及省、市妈祖文化研究专家,在港里村访问了时年已九十七岁的老渔民黄亚森先生。据黄老先生介绍:旧时湄州岛的居民对港里人很尊重,因为港里的古码头渡口是湄州岛民众登陆的唯一的通途命脉,两岸民众十分友好,急难相扶,亲如兄弟。黄老先生回忆说:他5岁时去忠门,从五里亭(现称山亭)到琼山,经过北江要乘船而过。后来琼山附近的村民自发围了海堤,称“涵霸堤”,现在忠门下的“汉柄”村地名由此而来。黄老先生说:他才15岁就跟父辈下海捕鱼。旧时湄州岛北面的港湾,东从门夾(文甲)、莆禧,西至山柄虎头山,一片几千公顷海域港湾都属于贤良港管辖的。在湄洲屿和门夾(文甲)大门口至山柄港湾内设置抓捕鱼虾的“固定的鱼网”名称“港棚”,都是由港里村民合伙经营的。那时如有外村的渔船要靠近在“港棚”周边下网捕鱼,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重罚,由此可见一斑。1961年合作化以后,湄州岛群众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才发展了渔业队和运输社,生产和生活才有了较大进步和提高。 笔者对于这两位文人如此坚持“妈祖诞生在湄洲岛”论点实在有点迷惑不解!我想,如果他们能像清代的赐进士教谕林清标那样,根据历代记载的妈祖资料,花用四、五年时间到现场及周边地区进行调查考证后,才撰著了一套被当时全社会和朝廷认可的《敕封天后志》。或是能像现在的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叶明生教授和各地资深的专家、教授们一样,深入妈祖故里周边地区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认真考察,可能观点和感觉就会不一样了!试想,十九世纪初期的湄洲岛景况仅如此而巳,更何况是一千年以前,在五代后周时立过战功的统军兵马使的林保吉,又怎么能带领全家大小数十口人,来到这个荒凉无助的孤岛上生活了呢?至于史书上的“庙其故居也”的记载,本人非常佩服莆田文史学家林祖韩先生于1992年来贤良港考察时的精辟见解,林老当时对笔者解释说:“宋史记载:湄州屿原名“鯑山”。贤良港古称黄螺港。随着妈祖被朝廷不断褒封,“湄州屿”因有妈祖庙而名气越来越大。宋时廖鹏飞题《圣墩庙记》说“妈祖是湄州屿人”是有特别的原因:一是其时涵江(旧称涵头)至湄洲屿、贤良港相隔约一百多里,当时交通落后,道路崎岖,又多属水道,无法前来考证,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妈祖神庙在湄洲屿就一定是湄洲屿上人。另一原因是当时地域名的“概括统称”,因宋史记载的涵江“圣墩庙”也称为“湄州墩”……”。(此湄洲墩的地名连蒋维锬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坦承自觉“不明底里”,“原因何在却弄不清楚”……)。关于妈祖传记中有“庙其故居也”之语,林老认为是妈祖父亲林惟悫(一名愿)因为任漳泉都巡检之职便的需要,在湄州岛上建有临时居住之所,以备天气变化和海水退潮无法返回贤良港老家时,权为暂棲之需。(因为古代海上航船必须依靠风向和潮汐)。妈祖少时也常随父巡海,在岛上的临时家居里读书,秉受父亲之教诲,故史载有“妈祖少时学道在湄屿”之说……。林祖韩老先生认为:某些学者坚持一千多年前“妈祖诞生在湄州屿”之论者缺乏科学依据,是因为这些文人不了解湄州屿的现实和地理状况,只是依据史书部分记载而“以讹传讹”的结果。笔者也佩服莆田学者许更生老师编著的《妈祖研覃》的考证和论述。古书注释:“湄”者的原义是“水草交为湄”,是水与岸之间近水近岸似水似岸非水非岸的一抹。况且湄洲屿古代原名“鯑山”,七十年代前湄洲岛的顶山与下山还是有海水相隔的两个岛屿,如果没有八十年代初湄洲公社党委书记徐恶仁发动群众种植“木麻黄”树,怎么能成为今天这样的湄洲岛了呢?所以笔者相信:由于海洋和地壳的升迁及时代的更迭,各地区域、村庄名称的变更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单一地认定某个地名而一成不变,那么元、明时贤良港亦称莆禧港,忠门下至今还存留“湄头村”地名,九十年初的“莆田报”改称为“湄州报”,新建的山亭高速路口的收费站称为“湄州岛站”,诸此种种又当如何解释了呢?……。 本人因工作关系,于一九八七年有幸接待过台湾大甲镇澜宫一行17人首渡大陆到湄州妈祖庙进香和到贤良港谒祖寻根后与妈祖文化结缘。几十年来,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向老专家林祖韩先生请教过有关妈祖文化和传奇的事迹外,还阅读过许多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古典书籍:如明代《兴化府志》、清代《敕封天后志》、民国时张琴先生编著的《莆田县志》,近代编辑的《莆田县志》、《莆田市志》、还阅览了《台湾林氏宗谱》、泰国《林氏大宗谱》、《湖南夏郡林氏宗谱》和明、清时期的《林氏族谱》等史籍。在老家也为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义务帮忙了三十多年,亲眼目睹了贤良港天后祖祠在全世界妈祖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接待过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和国内的浙江、广东、海南、汕头、潮州、宁德、霞埔和江西、四川、湖南甘棠等地的林氏宗亲来贤良港天后祖祠寻根和承续林氏《族谱》的族人。有的宗亲还持有自家珍存的明、清时期的林氏《族谱》来贤良港认祖。此间也有幸地拜读过莆田妈祖文化研究老前辈、专家肖一平先生、罗永后先生、黄永亨先生、林镗先生、陈容明先生,还有金文亨先生、许更生先生、林祖良先生、陈天宇先生、黄国华先生等对妈祖文化研究的论著。本人也非常敬佩蒋维锬先生、刘福铸先生和周金琰、郑丽航等人编辑的《妈祖资料研究汇编》,他(她)们能够从浩翰的历史文献中摘录了上百万字的妈祖记载资料,确实很不简单!但因对史书记载的“湄州”及“湄州屿”的地理和环境,缺乏认真的调查和考证,只一味地认为宋代廖鹏飞的《圣墩庙记》记载年代最早,就应该是最正确的。故对于妈祖的诞生地产生了偏面看法和误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切的结论是调查的末尾”。笔者认为:任何从书本中抄写摘录的东西,如果没有认真调查考证而轻易下的结论,都有可能不准确的!对待历史,更应该认真调查和科学分析,否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也会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2003年开始,本人无数次陪同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叶明生教授和省师大、莆田学院及台湾妈祖研究的专家、学者,深入仙游、涵江、平海、莆田城区等地及贤良港周边地区的许多历史知名的妈祖宫庙,进行调查、研究、考证。笔者现在更有理由相信:古今妈祖研究学者对妈祖出生地点的记载不一而产生各异的争论,除了是对湄洲屿与湄洲地名的误读及对古代湄州湾地理环境的不了解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妈祖于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首次褒封距妈祖升天(987年)为神的时间相隔了一百多年,其时兴化莆田还被称为“蒲田”,历史记载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莆田城东五里处“白湖”为著名的“水市”。诸此种种,佐证了古兴化莆田和涵江(涵头)的地理和历史风貌。笔者还阅读了湄洲妈祖庙近年编著的《湄州祖庙志》,其中收綠了史籍记载中妈祖的母亲就有三个姓氏:“陈氏、蔡氏、王氏”,记载林默出生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记载历史传说的学者对妈祖林默的出生和家世都没有考证过,而大部分是以讹传讹。直至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后,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九六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羽化升天于宋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才受到信众的普遍认同。所以笔者也更有理由相信:一千多前的湄洲屿(古称鯑山)的地理和环境,确实沒有具备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本人也同样认为:“坚持妈祖诞生在湄洲屿”的学术论点是不准确和错误的。妈祖林默真正的诞生地应该是如“明代朱淛”(1486~1552)所记载的“黄螺港林氏之女”和”清代林清标撰著的《敕封天后志》、清康熙年间的台湾《凤山县志》、民国初张琴先生编著的《莆田县志》及历代各地编撰的《林氏大宗谱》和惠安《崇武古城》等志书所记载的:妈祖是在湄洲岛对岸的贤良港(亦名黄螺港或红螺港)诞生的。
作者 林自东 写于 20016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