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天后祖祠即是原来的林氏宗祠。据上辈人传说,林氏祠堂原址在原徐红九旧厝边,即今地岺阿龙、阿虎厝的右侧前,尚存有祠堂的旧埕和部分地基。林氏宗祠尊奉九牧蕴公(一世)以下的直系祖考。宋代妈祖受朝廷褒封后,祠并祀妈祖。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妈祖父亲林惟慤被勅封为積庆侯,改封灵威嘉佑侯,母王氏封显庆夫人,兄封灵庆仙宫,五个姐姐皆封为慈惠夫人佑神。随着妈祖受历代朝廷的不断褒封,林氏宗祠也先后更称为“天妃祖祠”和“天后祖祠”。并经历了历代修缮。明永乐十九年,朝廷派遣钦差官员到港祠整修致祭。
清初,明将郑成功举旗反清,据沿海抗击清军,反清复明。清廷下令沿海截界三十里。贤良港乡族之人遂把祖祠神主牌位及妈祖神像一同迁入涵江天后宫奉祀。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港里乡亲再一次整修祖祠,从涵江迎回祖祠神主和妈祖宝像。时涵江人不肯放还,双方遂在神前“卜筊”,得九十九“圣筊”。涵江人才备彩船鼓乐,恭送祖祠神主和妈祖宝像返港。同时,在涵江码头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至今涵江天后宫还保留了这一“祭海”习俗。《勅封天后誌》详细地记载了这一细节。并对祖祠的妈祖神像的“灵应”和“神奇”的现象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天后誌》写道:“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粧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以迁界寄奉涵江,至复界时,子姓到涵请回。涵之里人不肯,乃同诣神前卜筶,得九十九圣,涵江里人遂备船用彩亭鼓吹送宝像登舟。船甫开,雷雨骤至,随船之后,而船不沾濡。既入祠,雷雨大作,水溢堂廡,乡族之人,不能行礼。口祝于后,雷雨即时屏息。风扫地干,瞻拜者莫不诧异。”
乾隆四十三年,赐进士惠安府学教谕林清标之子林霈在台湾任府学教谕。为弘扬妈祖美德,写信请求父亲整理刊印《天后显圣录》。林清标根据多年调查考证,并依据宋、元、明、清的林氏宗谱,整理刊印《敕封天后誌》,纠正了原来记载妈祖传说中的许多不实之处。林清标在《敕封天后誌》序文中写道“前人叙文纪传,未经细考,故多差讹。兹就家乘而详其实,目之曰志。志者,志其实也”。
《天后誌》在当时台湾和大陆社会上流传极广。山东长岛显圣宫很早就有《天后誌》的记载。乾隆五十年,时祖祠受风催蚁蚀,倾斜腐烂不堪,赐进士户部主事林麟焻倡议重建。林霈在台湾与安平镇总兵陈宗溥发起捐资。创立了闽台两岸共建天后祖祠的先例。至今天后祖祠还保存了二通乾隆五十一年的《重建天后祠碑记》和《列代妈祖褒封徽号》的碑刻,记载闽台两岸重建祖祠事迹,非常珍贵。
清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的天后祖祠的选址在“祠之后山”即洞山的东南面。祖祠紧靠洞山,建筑群坐艮向坤兼丑来。按惠安府学教谕林清标建议的神、祖共祠,分殿奉祀的建筑礼制。林清标建议说:“春秋祀典,惟后克享隆恩,而先代不与焉,一堂聚处,亦觉未便。且以林氏祖祠,伊谁乐输?曷就祠后山地辟为祖祠,中座专奉天后。祖祠则子姓独任,天后祠宇始可募建。盖名目分明,闻者自必乐输。”在其倡导下“相度地势”,盖起了今天这样规模的天后祖祠。
重建后的祖祠总占地面积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自南至北依次为照墙、砖埕、门殿、砖埕、拜亭、正殿(中殿)、天井、后殿。拜亭是旧时朝廷官员“春秋谕祭”来祖祠朝拜之所。正殿奉祀的妈祖神像为南宋至今传承有序的软身木雕像,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系“异人粧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后殿奉祀妈祖父母像和林氏列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圣旨诣天后本籍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载入祀典。其间,莆田知县以祖祠距城八十里致祭不便为由,遂于城内文峰宫“三代祠”致祭。祖祠林姓子孙呈控,兴化知府灏善批将祭银付予祖祠子姓领办具祭。嘉庆八年(1803年)又奉旨敕封三代。自此后,天后祖祠的香火再度旺盛。
闽人自古就有崇神必崇祖的传统。随着妈祖受历代朝廷的不断褒封,湄洲妈祖庙、贤良天后祖祠备受世人的崇仰。加上旧时往湄洲祖庙朝圣,必经贤良港古码头,香客来到贤良港乘渡,必先在古码头前的灵慈东宫和灵慈西宫(皆祀奉妈祖)进香,再往天后祖祠朝拜后,方乘渡船到湄洲妈祖庙朝圣。这种现象就自然形成了到湄洲祖庙朝拜必先到贤良港天后祖祠朝拜的传统习俗。贤良港乡亲为显示妈祖故里的热情好客,殷切地招待香客们的食宿,并演戏排筵,香客们都非常感动,称为“妈祖回娘家”。这一传统习俗自宋代一直保持到“文革”前。
改革开放以来,在台湾大甲镇澜宫等妈祖宫庙的极力推动下,又逐渐恢复了这一习俗,特别是200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大甲镇澜宫等宫庙组成7000人的大型朝圣团,按照历史“妈祖回娘家”的习俗,先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再到湄洲祖庙朝圣,震动全世界。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1987年以来,天后祖祠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妈祖宫庙信众,来祖祠朝拜和参观瞻仰妈祖故居的人数达百万人次。
作者:林自东 编辑/郑志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