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 读后 四川大学教授 张泽洪 人类学研究人及其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某一文化事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形成田野民族志作品。《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文集,就是一部优秀的田野民族志作品。
文集以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回娘家”活动为核心目的地,以贤良港妈祖诞生地、妈祖文化发祥地认同为基础。内容包括各地妈祖宫庙前往贤良港谒祖进香的实况记录,对各地妈祖宫庙的历史沿革情况的考证,各地妈祖宫庙与贤良港祖天后祖祠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情况的讨论等,由点及面,形成了一张“妈祖回娘家”信俗网。具体来说,或可将文集中的主题分为三类。
一、各地宫庙前往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进香信俗的调研
该类调研文章结合历史文献考证,对两岸大量妈祖宫庙保护状况及其参与“妈祖回娘家”的仪式规程进行了详实地记录和深度考察。
在众多调研目的地中,仙游潭边龙井宫受关注较多。叶明生教授的《数百年谒祖进香路——仙游潭边龙井宫“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一文即为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作者结合文献,着力考察龙井宫所属潭边村的社会历史背景、地理人口、民间信仰状况,并对该地区“妈祖回娘家”的仪式流程、组织模式进行事无巨细地梳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中对龙井宫“神班”来源的追溯、对“六柱”祭祀圈的考察,体现了当地多元的信俗状况;对龙井宫“回娘家”仪俗之历史、现状和内涵的深度探讨更展现了“回娘家”信俗在孝德文化传承、整合族群、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文章田野调查案例详实、所引文献类目多样,彼此互证,考证极见功力,为读者了解仙游潭边龙井宫妈祖信俗提供了全面又极具深度的指引。
二、各地妈祖宫庙的特点及其与贤良港天后祖祠关系研究
此类调查报告多以福建省以外地区的妈祖信俗为中心,注重与贤良港妈祖信俗之间关系的考察,对两地妈祖信俗的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温州大学林亦修教授的《同姓神供奉的民间信俗形态研究——以浙江永嘉县罗浮村天后宫为例》以罗浮村天后宫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地同姓神供奉促生的民间文化新形态。作者论及三、四十年来民间社会重建村庙观念的巨大变化。以罗浮村林氏对贤良港“妈祖回娘家”的回应为实例,说明当地“同姓神既不排斥和影响异姓信众的信仰,又能够将宗族资源和神明资源同时利用起来,适应农耕文化封闭性向工商文化开放性转化的人际网络建设的特殊优势,从而使林姓妈祖“从多元选择中脱颖而出”而为各姓民众集中崇奉的现状。文章对妈祖信俗在闽地源头和江南信众之间的交流状况做了细致考察。
三、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巡安”调查报告
作为妈祖信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妈祖“巡安绕境”、“巡安布福”的盛况在文集多篇报告中均有体现。其中,福建师范大学黄建兴教授和硕士研究生牛新原的《贤良港祖祠妈祖忠门半岛“巡安”记录》一文是对妈祖“巡安”信俗活动的专题研究。该报告对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妈祖“湄洲湾北岸开发区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绕境巡安活动”进行了记录和对比。文中对湄洲湾北岸地区妈祖“绕境巡安”活动的区域性特点、活动的时代背景、仪式的当代重构进行详细调研。报告图文丰富、案例充实,对仪式规程的记录和参考祷文的引述更是细致而全面。从研究价值来看,该调查报告丰富了大陆的妈祖“巡安”专题研究成果。
作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妈祖文化贤良港研究基地”的学术成果,《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不但从历史文献角度对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及其在两岸辐射范围内的妈祖信俗状况进行了专题性考察,更密切关注时代变迁中妈祖信俗的“再创造”过程,客观地记录了海峡两岸官方与民间双方为扩大妈祖信俗的影响力和为“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大量田野考察实例证得妈祖信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和保护正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更为近年来妈祖信俗的时代变迁留下珍贵的田野资料,对学界深度研究时代背景下的妈祖信俗而言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的17篇调查报告不仅包含对莆田市城区、贤良港、仙游、荔城、涵江等地妈祖信俗状况的记录,更将考察范围延伸至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台中、台南,广东潮汕、浙江温州等地,形成以贤良港为核心,由点及面的一张“妈祖回娘家”信俗网。在本书的开篇,叶明生教授即对“妈祖回娘家信俗”之涵义、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变迁情况、信俗事象、社会功能等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官方与民间积极推动妈祖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保护,海峡两岸三地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交流合作,更随一桩桩生动案例的叙事而跃然纸上。我们相信,《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文集必将载入妈祖文化研究史册。(2021-5-2)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