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笔者再次同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叶明生教授、杨榕教授,华侨大学刘守政教授、范正义教授及福师大研究生海翔、钱金杭等一行冒着酷暑,来到了涵江区涵东镇旧称新开河的霞徐码头,参观并考察涵江“霞徐天妃宫”(亦称旧宫)。在该宫的正殿门顶看到悬挂着一个非常显眼的《灵显九圣》的匾额,据当地信众说:此匾额是清康熙年间,妈祖信众为纪念贤良港天后祖祠乡族之人复界后重建妈祖祖祠,来涵江天妃宫恭请寄托在宫中的妈祖"回娘家"时发生的一段神奇的"妈祖显圣"故事:

清顺治18年(1661),清廷为了对抗郑成功的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实施了极其残酷的"截界清野"运动。清廷颁令沿海截界三十里,逼迫沿海居民统统迁入内地,严禁沿海船只出入,下令烧毁沿海民居宅舍,不得留有庄稼粮食,以杜绝明郑部队在厦、漳、泉及莆田一带的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彼时,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宋雕妈祖宝像和妈祖族裔供奉在祖祠中的历代神主牌位,,以及莆禧城隍庙的城隍老爷大神圣像,同民众一起被迫内迁界内,城隍老爷暂寄奉于涵江顶埔,(现在涵江城隍庙就是原莆禧城隍老爷之所在,庙内存有清代碑刻记载)。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妈祖宝像和历代神主牌位一并暂寄在涵江天妃宫。康熙廿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1681年),朝廷颁旨复界,贤良港乡族之人返回故里重建天后祖祠后,赴涵江恭请妈祖神像和林族历代神主牌位回港时,因涵江的妈祖信众不肯让其请回,港里族亲乃与涵之里人同诣在妈祖神前"卜杯",其时妈祖"显圣",连续卜得九十九个"圣杯",涵人惧怕,才同意让妈祖神像奉回的传奇事迹,而雕刻了此"灵显九圣"的匾额。
此神奇事迹在《敕封天后志》卷下第七十三页中,作者还专门作了精彩的描述:该"志书"中的"贤良港祖祠考”中载曰:
港之祖祠,前代巳有建立,明永乐十九年,上以天后屡著灵异,闻祖祠圯坏,特命内官赴港修整!及嘉靖时,倭寇扰攘,民居尽被毁,独祠不坏!祠内供奉始祖唐邵州刺史公暨
后之高曾祖父兄并后宝像!顺治辛丑年奉文迁界,子姓将神主宝像暂寄奉於涵江天后宫,祠遂圯!康熙二十年展界复回,乡人同子姓鸠工建造,赴涵请历代神主,供於寝堂,宝像供於中厅,年间特恩春秋二祭,皆在於斯!

世传祠内宝像,係异人粧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以迁界寄奉涵江,至复界时,子姓到涵请回,涵之里人不肯,乃同诣神前卜筶,得九十九圣,涵江里人遂备船用彩亭鼓吹送宝像登舟!船甫开,雷雨骤至,随船之后,而船不沾濡!既入祠,雷雨大作,水溢堂庑,乡族之人,不能行礼,口祝於后,雷雨即时屏息,风扫地干,瞻拜者无不诧异!嗣后凡有到祠请香火者,多有雷雨随之,至今犹然!……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妈祖神像"灵显九圣"的神奇事迹,让来到涵江“天妃宫”调研考察的专家、学者们更加崇敬。专家、学者们在涵江天妃宫中和该宫的一批年近古稀的"老志愿者"领导们座谈,了解涵江天妃宫的历史和有关情况:天妃宫创造于明代 ,正殿坐东向西,两侧各有"观潮楼"和"梳妆楼",前面有座约三、四十平方的"拜亭"。前有较大的石埕称"旧宫埕"。埕的南北两边各有两棵亭亭如盖的荔枝树,是清"道光壬午年(1822)花朝海关虞朝标手植"的。供香灯用,有勒石为记。宫四周有围墙,两边左右有二辕门称"河清门"和"海晏门"。天妃宫中尚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如"千年车磲"、"元代镇宅钱"、"明代天文古星图"(巳由市博物馆收藏)、"明石雕龙陛"和清代遗存的多个事件记载的碑刻。
明末,涵江商业繁盛,许多商人在此码头附近开设货栈。清乾隆四年(1739),随着海运和商业的发达,涵江几十家商号又在码头边创立涵江"兴安会馆",为航海商家提供了商务活动场所。
1912年起,霞徐码头附近又开设了"船头行"(船务厅),如"福生船务厅行"、"福兴轮船公司"、"鲲南船务厅"等等,经营海运业务。
20年代,由"新华兴船务厅"老板俞振明(俗名"头奎尾")发起,从霞徐"埭头"地方开挖一条几百米长的河道,与宫下的"端明徒门"的"水心河"相通,这段新挖的河道俗称"新开河"。
彼时,涵江航运业蓬勃发展,海运业务繁忙,但沧海茫茫,航海路上时常遇到意外风险。航海家们急需海神妈祖的庇佑,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妈祖神像寄托在涵二十年,涵江地区百业兴旺,经济发达,时被誉为"小上海",这也是当时涵之里人不让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神像返回港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涵江霞徐天妃宫与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往来非常宻切,每逢节日庆典,双方都会各派代表踊跃参加,同谒妈祖、共享平安。据说今年两宫还正在筹备"纪念贤良港天后祖祠宋雕妈祖神像寄存涵江天妃宫至今357周年"的庆典活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