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贤良港开发

2022-07-06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莆田的开发和整个福建开发一样,都是从山区开始,再发展到沿海地区,而平原和海岛都是后来才开发的。唐代,兴化平原还是一片海湾滩涂。忠门半岛和埭头半岛、礼泉半岛却已经初步开发。贤良港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因此,唐代,莆田人先祖就在这儿定居,海上捕捞。据《莆田妈祖宫庙大全》一书记载,唐代后期,这里就兴建了三仙洞,供奉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当时已有神仙信仰,道教文化已经进入这一带地区。这又说明贤良港于唐代确已开发。《敕封天后志》说,妈祖先祖也于唐末、五代举家定居于此,也是可靠的史实。唐代,定居贤良港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大风大浪搏斗,向大海谋生,在海上捕捞。当时仅是个渔村。这里又具备建港的良好条件,唐代也已开辟港口,从事海上运输,人们称为黄螺港。

据《忠门镇志》载,早在南朝陈时,忠门就已开发,当时称浮曦洲。中唐时,林蕴三世孙就迁移到忠门(时称中门坊),繁衍生息。五代后周时,妈祖先祖、林蕴后裔一支看中黄螺港山海形胜,举族定居黄螺港。据传,当时除了林姓族人在这里聚族而居外,徐姓、黄姓族人也在那里繁衍生息,共同开发黄螺港。五代时,这里又兴建了福慧寺,供奉佛、菩萨,还在寺旁建塔。至晚唐五代时,佛教文化也已经影响到黄螺港。故老相传,五代时,黄螺港就兴建林氏祠堂,纪念先贤,传播儒家思想。

到了宋代,黄螺港进一步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黄螺港人以海为生,到海洋捕捞,甚至寄居湄洲捕捞,又从事海上运输,也耕地收粮。还驻有少数军人,因而开辟了码头。宋代,黄螺港已是莆田渔业发达的地区,还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湄洲湾内吉了港、秀屿港、枫亭港船只出海必经之地。贤良港和吉了、秀屿和仙游县的枫亭太平港一样,都是“商舟之所会”,“闹市辐辏”,“百货骈集,五达之逵,四方会通,千门楼阁,而鳞叠万宝”。当时兴化盛产的蔗糖、荔枝、茶叶、瓷器等,也是从这些港口运往北方和海外的。发达的渔业,繁荣的商业,促进了海事活动,使海上交通发展起来,进出湄洲湾的南来北往船只络绎不绝。当时,这里渔业经济和港口经济相当繁荣,成为兴化军莆田县一个重要的渔港和商港。黄螺港也易名贤良港。明周瑛、黄仲昭所纂弘治《兴化府志》记载:“贤良港,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俗呼为黄螺港云。”他们肯定地认为,很早以前这里就是一个港口,人口众多。这数百家人,以海谋生,捕鱼、运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宋代古码头遗址和其他遗址、遗物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五代、北宋时期,贤良港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海洋事业的发展以及宗教文的影响,需要新的海神产生,也具备产生海神的客观条件。